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BY ERIC WANG / NOVEMBER 23
 
前 言
在現代社會,由於雜貨店、電力網和農業等基礎設施的技術進步,人類運動的功能已經逐漸從狩獵或逃避掠食者轉變為通過運動來保持健康。

圖片來源 :  aleksandarlittlewolf
像瑜伽或皮拉提斯這樣的活動性訓練旨在對抗關節僵硬、改善柔韌性並減少肌肉緊張。傳統的力量訓練和健美運動等動作訓練則用於發展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質量並增強骨密度。然而,這些訓練方式並不能解決已經功能失調的結構,反而會使結構變得更加過度靈活,或者在脆弱和壓縮的骨架上增加肌肉。
這種關注也轉向對回歸動物根源和採用更自然動作及其他動作訓練計劃的興趣,期望促進長壽並隨著年齡增長保持健康。
然而,當你採用第一性原則的方法來確定人類應優先考慮的訓練類型時,有一些訓練應該比其他訓練更加受到重視,因為它們對人類物種的起源更加根本。
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是我們在(Functional Patterns)中分類為“FP First Four”的基礎支柱,並被定義為我們應優先考慮的最基本的動作,以維持無痛且健康可持續的結構。
通過衡量我們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的能力來評估我們的體適能,FP成為緩解關節僵硬、不必要的肌肉緊張、改善力量和運動能力,同時減少關節過度活動範圍的終極訓練方法。
那麼,為什麼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如此基本?它們是我們在FP中唯一的動作嗎?FP與其他包含步態訓練練習的訓練方法有何不同?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為什麼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被認為是“FP First Four”動作,並提供見解說明FP在健康和長壽方面與其他行業的區別。
什麼使人類成為人類?
在訓練身體時,應採用第一性原則的方法來消除可能在長期內對你造成傷害的無效動作。某些動作可能不會立即引起問題,但由於灌輸了功能失調的模式,可能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引發問題,並可能導致難以確定疼痛或功能障礙的來源。
為了確保我們在休閒活動中選擇的動作不會在未來產生更多問題,我們必須確保優先考慮我們的祖先在自然中進化出來的最基本的動作。這些動作是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我們在FP中並沒有自行決定這些動作,而是通過人類學家發現骨骼遺骸的工作觀察到的。
人類學家已經確定,永久性雙足行走(站在兩隻腳上)是人類物種起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讓人類能夠永久性地解放雙手,使用雙手抓握物體並將其用作工具來保護自己,更輕鬆地獵取食物。

許多動物也被觀察到以雙足姿勢戰鬥,如食蟻獸、獅子、老虎、犬科動物、熊、貂熊、馬、囓齒動物、靈長類動物和大猩猩,因為這種直立姿勢通過向下擊打對手而不是向上擊打提供了表現優勢。研究人員還建議,性選擇也促成了人類雙足姿勢的永久性(Carrier,2011)。
人類學家還認為,雙足行走先於人類大腦尺寸的顯著增加,這是因為使用工具狩獵的熟練度導致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Harcourt-Smith,2010)。
隨著飲食的變化和大腦尺寸的增加,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由於重力作用於我們直立姿勢的身體,對身體靜脈的壓力變化導致了我們顱骨形狀的改變(Krantz,1990)。
我們的祖先一旦開始直立行走,就發生了許多變化,包括大腦發展、狩獵熟練度、飲食變化,以及戰鬥中的攻防戰術等。這顯然是我們祖先的一個轉折點,是我們物種歷史中長期存在的一項技能。因此,我們在FP中觀察到,當優先考慮動作時,我們應該尊重我們以雙足姿勢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的能力,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動作模式。
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訓練中應避免所有其他動作?
多樣化:先精通基礎動作
你可能會想:我是否只應該做FP First Four,避免所有其他動作?
如果你是經常感到慢性疼痛的人,我們建議你不應優先考慮那些不尊重人類進化方式且未首先提高FP First Four的動作。
許多在完成FP線上十周課程或與FP專業人士合作時遇到瓶頸的人,通常會在他們決定讓身體從日常充斥的額外活動中休息時看到成果。
這可能包括像騎自行車、傳統舉重、瑜伽、皮拉提斯、攀岩、遠足、馬拉松、馬戲團、籃球、冰球、綜合格鬥等運動,他們往往花太多時間在這些多樣化的動作上,而不是優先考慮FP First Four。
因為你可能沒有給你的身體從這些其他動作(具有低效機械)的所謂“排毒”時間,你的結構就無法適應你正在發展的這種最佳結構。你的身體會回到其舊有的動作模式,從而逆轉所有為建立最佳結構而付出的努力。
但是,如果這麼多這些動作對人類物種有如此大的傷害,為什麼我們能夠如此熟練地執行它們呢?在(FP),我們相信人類能夠擁有如此多樣化的動作組合,是因為我們在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方面的熟練度。
我們發現許多攀爬、騎自行車、摔跤、踢球、舉重、跳躍等動作所需的原則,與FP First Four中的原則相同。大多數其他動作似乎都是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的衍生動作,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自行練習FP以及與全球FP專業人士訓練的客戶僅通過改進他們在這些基本人類動作中的方式,就能在各自的運動中表現更好。
那麼,每個人是否應該簡單地開始包括步態導向的練習來改善他們的運動習慣和健康呢?
什麼讓(FP)與眾不同?
近年來,由於FP不斷施壓要求將訓練圍繞步態循環進行,許多健身行業的其他人現在也開始將步態導向的練習作為其賣點的一部分。無論是使用旋轉或反旋轉訓練、頭過腳的機械原理、膝蓋過腳趾的練習,還是壺鈴、啞鈴擺動,這種行業的變化是一個好的方向。不幸的是,FP依然有著明顯的優勢。
許多其他方法採用了步態導向訓練,但他們難以展示能夠在客戶結構上產生最佳、永久性改變的結果。為什麼會這樣?
其中一個原因是,FP的專業人士並不試圖將自己的信念強加於客戶。他們客觀地測試、觀察,然後重新測試,看看訓練是否真的在客戶的結構上產生了變化,還是這些練習只是在使用客戶已經熟練掌握的相同機械驅動方式進行。
在(Functional Patterns),實踐者和那些自行開始FP訓練的人傾向於學習科學方法,以便最佳適應解決問題的過程。通常,當一個問題得到解決時,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促成了原來的問題。
這對於那些完全依賴於一個概念或技術來解決單一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方法並沒有考慮到整個結構相關的多個變量。簡而言之,我們處理的是系統,而不是症狀。
另一個原因是,FP First Four中的基本原理考慮到的變量比其他方法更多。
FP實踐者通常在整個訓練過程中,都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僅僅進行鍛煉。這與其他訓練方式提倡的非常不同,因為這對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謙卑的經歷。
雖然大多數步態導向的訓練計劃迎合於執行看似類似於FP的練習,但展示的質量往往會受到影響,偏重於更多的重量或更多的重複次數,導致更加災難性和傷害性的結果。
FP專注於執行動作時的質量和動作經濟性,以確保無痛的運動,同時確保在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時,身心能夠協同工作。
通過以解決FP First Four相關問題為目標進行訓練,可以以高效的方式矯正整個身體系統。
訓練成果 By  Steven Naumovski
最後,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使(Functional Patterns)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的因素,是在FP First Four方面持續展示的結果。
自2009年公司成立以來,FP一直在發布案例研究結果。自那時以來,世界各地的實踐者一直在展示他們的客戶在FP First Four方面的成果,並且這些結果在糾正的類型上變得更加多樣化。不僅是肩膀、下背部或頸部疼痛的普通人克服了他們的姿勢問題,患有帕金森症、腦性麻痺,甚至阿茲海默症的人也在改善他們的症狀,這在他們的站立、行走、跑步和投擲方式中得到了體現。

訓練成果 By  Danny Hung
這些結果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判斷他們是否應該花費辛苦賺來的錢和時間在某種方法論上,看看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支持他們的主張,還是只是一個空洞的騙術。
任何公司或方法論都可以聲稱他們能治愈你的病痛,但如果沒有實際的結果來支持這種方法論,那麼它只是一個沒有證據的理論。
因此,在過去的14年中,(Functional Patterns)始終讓結果為自己發聲,以便讓消費者能夠更明智地決定應該遵循哪個系統或方法。
你會選擇一個不斷做出空洞承諾的公司嗎?還是會選擇一個真正落實承諾的公司?
 
結論 
現代社會使得當今大多數人的生活變得非常容易。我們不再需要抵禦危險的掠食者和追捕食物,而是將運動的主要功能從生存轉變為鍛煉。
這引發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練和影響者的營銷潮流,推廣運動訓練或活動性訓練,針對那些遭受柔韌性、肌肉緊張或關節僵硬問題的人群,聲稱他們的方法能讓人遠離傷痛。
不幸的是,我們在FP中通過14年來對真實客戶進行訓練的測試觀察到,不尊重FP First Four的無意識運動訓練只會起到短期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因為它們沒有處理整個系統,而只是關注症狀。
增加步態導向的運動訓練是正確方向的一步,但選擇一個展示結果而不是理論的系統更加重要。在訓練有素的FP專業人士的仔細觀察下進行的高質量練習,以及他們提供的問責制,將創造一個促進再生的環境。
FP是整個健身行業中唯一持續在全球展示結果的系統。有疑問時,在選擇花費時間和金錢的地方之前,請要求查看成果。
Functional Patterns Instagram
參考資料 :
1. Carrier D. R. (2011). The advantage of standing up to fight and the evolution of habitual bipedalism in hominins. PloS one, 6(5), e1963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19630
2. Harcourt-Smith, W.H.E. (2010). The First Hominins and the Origins of Bipedalism. Evo Edu Outreach3, 333–340. https://doi.org/10.1007/s12052-010-0257-6
3. Krantz, G. (1990). Relating brains, blood, and bipedalism.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3(2), 362-363. doi:10.1017/S0140525X00079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