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許多與慢性疼痛對抗的人,其實是最活躍的一群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從團體訓練到個人鍛鍊,他們經常在不適中持續推進,只為尋求一絲緩解。他們把運動當作藥物: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但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是一樣的。在許多情況下,過多的運動反而會阻礙身體的真正康復。

在 Functional Patterns ,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這樣的模式:人們陷入疼痛的循環,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功能失調的動作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訓練往往從一個大多數人聽來會覺得反直覺的東西開始——我們稱之為「動作排除協議(Movement Elimination Protocol)」。

 

「感覺變好」背後的隱藏真相

當一個人在運動後感受到疼痛暫時減輕時,很容易會認為運動就是解方。但實際上,這種緩解往往來自內啡肽的釋放,而非結構上的改善或修正。

內啡肽是一種強效的天然止痛劑。根據發表於《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Drug Targets》(2008)的一項研究指出,運動過程中釋放的內啡肽能顯著降低對疼痛的感知,它們透過與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這種結合方式與嗎啡的作用類似,但這是由身體自然產生的。

因此,單靠運動帶來的「感覺變好」,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假象,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從功能鍛鍊的角度來看,「恢復」與「動作的質量」才是長久擺脫慢性疼痛的關鍵。

同樣的運動,也可能帶來友情的連結、逃避現實的出口,或是釋放壓力的效果。這些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它們往往成為一種應對機制,使人無法真正察覺身體裡正在發生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運動變成了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而非長期促進身體再生的策略。

為什麼我們要先「消除動作」

我們推行「動作排除協議」(Movement Elimination Protocol)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準狀態,也就是讓身體不再被補償性動作所持續刺激。當我們去除這些「雜訊」,身體才會開始顯露出真正的訊號。有時候,疼痛會變得安靜;但也可能變得更明顯,因為不再被內啡肽的分泌或活動的干擾所掩蓋。

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冥想,但很多人會經歷類似的結果:更平靜的專注、身體覺察的提升,以及對自身在環境中如何反應(無論是生理還是情緒層面)有更深的理解。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花時間處於副交感神經主導的狀態(與休息、消化和恢復相關)可以提升情緒調節能力、減少發炎反應,並促進身體修復。當你不再持續運動、不再過度刺激神經系統,要進入這種恢復狀態會容易得多。

 

恢復是一種技能,而非被動的狀態

那麼,在減少運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 戒除咖啡因、酒精以及其他依賴性的物質

• 曬太陽

• 學習烹飪富含營養的餐點

• 閱讀《語言的暴政》(Tyranny of Words)、《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或《人類大歷史》(Sapiens)

• 還在疼痛嗎?可以在家練習一些肌筋膜放鬆(MFR)技巧

• 或是我們最推薦的:什麼都不做


沒錯,就是什麼都不做。靜靜地坐著或躺著,不看手機、不看螢幕、不帶任何目的。最好是在戶外或接近大自然的地方,但就算只是安靜的室內空間也可以。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打破大腦與身體不斷受到刺激的循環,重新與身體建立連結。


這個練習能幫助你察覺是什麼引發了緊張、疼痛或疲勞。這不只限於身體層面,還包括情緒層面。你會開始注意到,自己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壓力時,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副交感神經的力量與疼痛的預防

最終,你越能有效地轉換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狀態,你的神經系統就越有適應力。而你內在的平靜與專注度越高,你就越能以「回應」而非「反應」的方式,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

無論是你如何移動、如何處理衝突,還是如何從挫折中恢復,你的身體結構完整性都會影響你的心理韌性。

我們相信,當你開始信任自己的身體結構時,你的心理也會自然變得更加堅韌。但在這之前,你必須先學會如何接受「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在動」這件事。

請認真看待「靜止」的價值,試著體會這份安靜如何幫助你與自己的身體建立更深層的連結。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準備好邁出下一步,進入更高層次的 Functional Patterns訓練旅程。



觀看我們的《動作排除協議》影片,深入了解這項練習的方法與背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