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在選擇如何訓練身體時,我們有許多不同的工具可以使用。其中一些在「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Patterns)中常見的器材包括滑輪式訓練機、流星錘、啞鈴與壺鈴。這些工具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使得它們在某些用途上比其他工具更合適。

功能性訓練的重點在於幫助你獲得持久的成果,讓你的肌肉能夠長期保持良好的水合狀態(hydrated muscles)。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壺鈴,了解它與啞鈴有何不同,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訓練效果。我們也會討論壺鈴訓練是否比啞鈴訓練更有效。這些主題將幫助你判斷全身壺鈴訓練是否適合你與你的健身目標。



壺鈴與啞鈴有何不同?

壺鈴與啞鈴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它們的重量分布方式。啞鈴的重量平均分布在握把兩側,因此質量中心(重心)會落在手中。相較之下,壺鈴的結構更像一個三角形:通常是一個手把固定在一個圓球狀的重物(也就是壺鈴本體)上。由於這種設計,壺鈴的質量中心不在握把上,而是靠近鈴身(即主要重量集中處)。

這種結構造成壺鈴在訓練時會出現不同的挑戰。例如,在做**上舉動作(overhead press)或彎舉(bicep curl)**時,因為重量不是平均分布在手中,要穩定地掌握壺鈴會更加困難。

另外,壺鈴的這種形狀也讓它更容易產生動能與離心力。這是因為它的質量中心不在手握的位置,而是在鈴身,當壺鈴移動時,會有更大的**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產生。


如果你曾經用手指轉動掛有鑰匙的繩圈,或是揮動鐵鎚,就可以理解什麼是向心力。任何一種有較輕的握把與較重的末端的工具,如溜溜球、鑰匙圈、鐵鎚、甚至是裝滿東西的購物袋,在移動時都會產生類似的動態效果。當一個物體的大部分重量集中在離握持點較遠的地方時,只要加以移動,它就會傾向於繞著你握住的位置旋轉。

這樣的特性使得壺鈴非常適合用來進行壺鈴擺盪(kettlebell swing)等動作。這類訓練通常會同時挑戰核心穩定肌群以及參與主要運動的肌肉,例如背闊肌(lats)與臀大肌(glutes)



壺鈴是有效的訓練工具嗎?

壺鈴的訓練方式在某些情況下與啞鈴相似,但也有一些動作用其中一種工具來執行會更加實際。若要判斷壺鈴或啞鈴哪一種工具「更有效」,必須先明確了解你訓練的目的是什麼。兩者的共通優點是:都不佔空間、方便攜帶,因此你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訓練。

在選擇使用哪一種工具時,最重要的差別通常在於你如何移動這個重量。例如,壺鈴擺盪(kettlebell swings)雖然也可以用啞鈴完成,但由於啞鈴的品質中心在手中,擺動時的槓桿較短,會減少動能的產生。因此,如果你希望透過壺鈴訓練來提升穩定性與核心力量,那麼壺鈴會是一個更適合的選擇。

對於初次接觸壺鈴訓練的人來說,訓練的目標當然是關鍵,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你是否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姿勢是否正確?有沒有不對稱或舊傷?這些都會影響你訓練時的代償機制與安全性。

工具本身的效益,取決於你的身體能否有效率地使用它來移動。除了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Patterns)以外,多數訓練方法往往忽略了人類最初是如何發展出肌肉的本質原則。根據這篇研究《人類髖關節的演化(第二部分):雙重伸展中的肌肉發展》,人類之所以擁有現在的髖部形狀與肌肉結構,是因為我們開始直立行走,並以雙腳為主要移動方式。這些進化背景,應該是制定「永續訓練方式」時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

 

動作與功能

現在健身產業中有許多網路名人與教練對於如何正確執行壺鈴擺盪或全身壺鈴訓練動作有各自的看法。但在這些主流訓練法中,大多忽略了一個關鍵變數——動作的「專一性」(specificity)。

全身壺鈴訓練常被設計成同時帶動多個關節、大肌群一起參與,如腿部與上肢協同發力。乍看之下,這似乎能有效提高訓練效率、燃燒更多熱量。但對長期健康與體能發展來說,專一性遠比動員更多關節來得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你只是為了「多動一點」,而忽略了身體各部位是否有良好的協調與對位,那麼長期下來可能反而會造成代償與傷害。因此,功能性訓練更強調以符合人體結構與演化背景的方式進行壺鈴訓練。

接下來的影片將示範一個經過調整、具備功能性邏輯的壺鈴擺盪與上舉動作變化,幫助你更清楚了解什麼樣的全身壺鈴訓練方式才真正適合人體。




全身訓練|功能性壺鈴訓練動作 - YouTube

在這些動作中,其實你也可以使用啞鈴來代替壺鈴,但如果你希望在壺鈴擺盪中獲得更大的動能,以及在上舉動作中對核心與肩膀有更高的穩定性挑戰,那麼壺鈴可能會是更適合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這些動作對你有幫助,歡迎前往 Functional Patterns 的 YouTube 主頻道 functionalpatterns - YouTube 查看更多壺鈴訓練與教學影片,並持續秉持「有意識地訓練,而不是習慣性地重複」的理念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