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硬舉常被譽為「訓練之王」,在肌力與體能訓練計畫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因能夠鍛鍊全身而廣受讚譽,特別是對後鏈肌群——也就是沿著背部延伸的肌肉群——的強化效果。然而,人們也不禁會問:硬舉對身體有害嗎?在打造強壯且具功能性的背部方面,硬舉真的值得做嗎?

 本文將深入剖析硬舉的好處,探討它對背部健康的影響,並介紹幾個有效的替代動作。


解構硬舉:硬舉到底訓練了哪些肌群?

硬舉被認為具有多項好處,包括提升整體力量與改善姿勢。當以正確的硬舉動作進行時,它能啟動多個肌群。然而,深入探討後會發現,這項動作對身體,特別是對後鏈肌群的影響,可能沒有一般認為的那麼有利。

硬舉的生物力學

從力學角度深入分析硬舉,會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缺點。儘管硬舉確實涉及後鏈肌群的運作,但這些肌群在動作中的參與方式其實可以更理想。基本上,在起始階段,當你準備提起重量時,後鏈肌群處於被拉伸的狀態;但當身體逐漸伸直時,肌群則被「擠壓」。這樣的力量轉換,導致在動作後半段時後鏈肌群的負荷減少,從而可能降低了整體的訓練效果。

此外,許多人在硬舉的最後階段會不自覺地將臀部過度向前推,使腰椎過度伸展,並使胸椎區塊出現彎曲。這樣的姿勢在硬舉中相當常見,也會大幅增加背部疼痛的風險,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脊椎損傷。

硬舉值得做嗎?研究中的新見解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開始質疑硬舉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在訓練後鏈肌群方面。有研究發現,硬舉主要激活的是股四頭肌與腰椎伸肌,而非人們普遍認為的腿後肌群(如臀肌與腿後肌)。此外,對於有下背痛困擾的人來說,硬舉帶來的改善效果相當有限,甚至對腰椎伸展能力較差的人來說可能弊大於利。

硬舉的替代方案:打造後鏈的新訓練方式

鑒於硬舉的種種限制,不禁讓人思考:「不做硬舉還能練出強壯的背部嗎?」答案是——絕對可以。雖然深蹲是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替代動作,但它與硬舉針對的肌群與訓練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視為完全替代。

與其尋找單一替代動作,不如採取多元化的訓練方式,持續強化後鏈肌群,同時維持中立的站立姿勢並減少脊椎壓力。透過一套有策略性的訓練計畫,你可以在不依賴硬舉的情況下,依然有效地鍛鍊後鏈並保護脊椎健康。



一個值得注意的替代訓練方式是由 Functional Patterns 的《10 週線上課程》中教授的「步進划船(Step and Row)」技術:

• 強化背闊肌與臀肌的連動性:這項技術促進肌肉之間的協調運作,有助於建立更良好的功能性動作模式。

• 在發展力量的同時提升髖部活動度:這種平衡的訓練方式能全面提升身體機能。

• 改善步態與跑步能力:透過專注於基本動作模式,可大幅提升走路與跑步的效率與表現。

• 打造更具運動感的體態:結合力量與靈活性的訓練,有助於塑造更具運動線條的身形。

• 促進挺直的站姿:長期練習有助於改善姿勢,並降低背痛風險。

• 無痛移動:藉由強調正確姿勢與動作對齊,此訓練方法可減少受傷風險,實現無痛移動。


在 Functional Patterns,我們了解深蹲作為基本動作的重要性。我們的功能性訓練系統中深入涵蓋了各種蹲舉動作,例如鐘擺式深蹲(Pendulum Squat)。然而,在《10 週線上課程》中,我們會先從站姿等基礎原則著手,確保學員在進行深蹲訓練之前,已建立良好的動作基礎,避免傳統槓鈴深蹲常見的錯誤與傷害。我們的目標是教你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地進行負重深蹲。

我們將深蹲視為走路與跑步這類自然動作的延伸,是所謂「FP 四大基礎動作」的一部分——這是身體遵循的動作藍圖。Functional Patterns 把這套藍圖拆解成最核心的要素,讓你能夠在無痛的狀態下進行訓練,同時高效地刺激目標肌群。

從這個角度來看,硬舉並不是唯一能鍛鍊出強壯背部與運動型身材的方法。你完全可以透過更安全、更有功能性的替代方案來達成相同甚至更好的成果,全面提升你的力量與活動能力。

 

硬舉與姿勢:一項實驗性挑戰

若你想了解自己的訓練計畫對姿勢的實際影響,不妨嘗試以下這個簡單的實驗:在放鬆站立的情況下,拍攝三張全身照片,分別從正面、側面與背面角度紀錄身體狀態。這個動作需要做兩次——第一次在開始訓練之前,第二次則是在你持續進行所選訓練(無論是硬舉或其替代動作)六個月之後。

這組影像紀錄將能提供你寶貴的視覺參考,幫助你了解訓練如何改變你的身體。我們觀察到,許多採用傳統重量訓練(包括硬舉)的人,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身體前傾的傾向。這是因為像硬舉這類的訓練,可能會過度發展身體前側的肌群,導致肌肉失衡。

這種肌肉失衡會將肩膀向前拉,進而造成駝背,甚至引發背痛及其他問題。此外,硬舉過程中產生的壓縮力量也會加劇腰椎的弧度,導致「骨盆前傾」——這是一種常見的姿勢問題,往往伴隨著下背痛。

相對地,選擇硬舉替代方案的人(例如進行 Functional Patterns 訓練者),通常會發現自己站姿更加挺直。我們的訓練目標在於平衡肌肉發展,促進脊椎中立,從而降低姿勢問題與傷害風險。

透過這項實驗,你可以親自觀察身體隨時間產生的變化。這是一個簡單卻相當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健身選擇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並依據結果做出必要的調整。

 

如果你的目標是發展功能性力量、維持年輕健康的身體狀態,並確保後鏈肌群的健康,那麼探索那些能促進脊椎中立、肌肉平衡的硬舉替代動作,將會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本文重點整理如下

• 雖然硬舉能啟動多個肌群,但在訓練後鏈方面並非最佳選擇。這是因為動作中由「牽引力」轉變為「壓縮力」,導致後鏈肌群參與度減少。

• 硬舉常見的動作模式會增加背部疼痛的風險,長期下來甚至可能造成嚴重傷害。

• 深蹲雖為基本動作,但無法直接取代硬舉,因其針對肌群與負荷方式不同。

• 採用多元化的訓練計畫,包含硬舉的替代動作,更有助於全面發展力量與活動能力。

 

結論
 

Functional Patterns 提供一系列安全有效的硬舉替代方案,幫助你達成健身目標,同時降低受傷風險。我們的《10 週線上課程》、《功能性訓練系統》與《Parabar 訓練課程》,皆以提升力量、改善姿勢與強化功能性動作為核心,同時強調「無痛訓練」的原則。

這些課程中包含如「步進劃船(Step and Row)」與「鐘擺式深蹲(Pendulum Squat)」等動作,專注於訓練關鍵部位的力量與靈活度,並提供正確姿勢與動作形式的指導,以減少運動引起的背部疼痛風險。

透過轉換觀念、跳脫傳統硬舉的侷限,採用更具功能性且多樣化的訓練方式,你不僅能獲得力量上的提升,更能避免傷害風險。畢竟,任何健身計畫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而「無痛生活」正是這項目標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