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在過去三十年中,我們每日接觸到的電磁場(EMFs)大幅增加。對於電力設備的高度依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爭議。了解電磁場的本質以及其潛在副作用,對於做出正確的判斷、降低可能來自人造輻射的風險至關重要。
什麼是電磁場(EMFs)?
電磁場是一種看不見的輻射,來源包括自然界與人造設備。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游離輻射(Ionizing)與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游離頻率,如 X 光與伽瑪射線(Gamma Rays),屬於高能輻射,暴露其中會對細胞與 DNA 造成損害。這些頻率被廣泛認為對人體有害,即使是少量接觸,也可能對健康產生極大影響。
非游離頻率則涵蓋了大部分的電磁頻譜,傳統上被認為因頻率較低而對人體無害。這類頻率包括微波(MV)、紫外線(UV)、紅外線(IR)、無線電頻率(RF)以及可見光等,皆屬於能量較低的範疇。儘管非游離頻率常被宣稱對人體安全,但長期暴露在這些頻率中,仍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會釋放電磁場的裝置
常見會釋放電磁場(EMFs)的裝置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腦、智慧手錶、電視、微波爐、高壓電線、廣播發射塔、醫療設備、LED 燈,以及其他各類電力驅動的設備。其中,依賴 Wi-Fi 和藍芽傳輸的裝置,如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特別令人擔憂,因為我們與這些裝置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由於這些裝置幾乎無可避免,建議限制使用時間,或使用電磁波防護產品與隱藏工具,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下文將進一步說明)。
電磁場對身體的影響
許多專家對於是否真的需要電磁波防護產品持保留態度。例如,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公開表示他對 EMF 暴露毫不擔憂,他甚至說自己「可以把一堆手機綁在頭上和胯下,也不會感到擔心」。
然而,在 2014 年的一項刊登於 PubMed 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兩組精子樣本分別放入普通培養箱與靠近一部開啟藍芽與 Wi-Fi 功能的手機的培養箱中,進行五小時實驗。結果顯示,與普通組相比,暴露於手機附近的精子 DNA 受損情況顯著增加。研究總結指出:「手機輻射暴露與 DNA 斷裂程度、精子活動力下降之間存在相關性。」
根據 2021 年另一項發表於 PubMed 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 EMF,特別是手機發出的射頻(RF)輻射,與男性睪固酮水準下降之間存在直接關聯。他們也指出,手機輻射暴露時間越長,對人類與動物的負面影響越明顯。
這些研究顯示,長期過度暴露於藍芽等非自然電磁波設備之中,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對生殖健康的損害。
Functional Patterns 致力於改善人類的動作模式與整體生活方式,而其中一項核心理念便是「遵循自然法則」。現代社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地暴露於低游離的人造電磁波(EMF)環境中,這主要來自各類具有無線連接與藍牙傳輸功能的設備。這種高頻率的非自然暴露,已被證實對人體產生顯著的不良影響。
如何透過 EMF 防護工具保護自己,減少電磁波暴露
儘管目前尚未有明確結論證實藍牙與無線裝置所釋放的 EMF 對人體具有嚴重危害,但人類從未在歷史上經歷過如此高強度的長期暴露。因此,我們建議:預防勝於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採取一些簡單且經濟實惠的做法,有助於保護自身健康:
1. 遠離電子設備一段時間
盡量減少使用會釋放輻射的裝置,如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手錶,特別是依賴藍牙與 Wi-Fi 功能的設備。
2. 開啟飛航模式
在不使用設備時,開啟「飛航模式」是降低無線電波暴露的有效方式。當手機放在口袋或接近生殖器官時,務必切換為飛航模式。
3. 減少藍牙依賴
盡量縮短使用藍牙裝置的時間,如耳機、筆電、手機與平板。當不需要時,關閉藍牙與 Wi-Fi 功能,是保護身體的好習慣。
我們理解,在現代生活中完全避免 EMF 幾乎不可能,畢竟多數工作都仰賴電腦與無線網路。但如果你能有意識地每天安排幾次、每次 30 至 60 分鐘的「無設備時段」,將對你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幫助。
有時候,你可能住在靠近高壓電塔或電力線集中的地區,這會讓你很難完全避免長時間的電磁波暴露。若你有興趣減少這些暴露,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實踐在生活中的方法與建議:
4. 使用行動電源充電:
當你需要把手機、平板、筆電等電子產品放在身上或靠近身體使用時,盡量使用行動電源(Power Bank)來進行充電。這可以避免身體直接暴露在牆壁插座或插座延長線所釋放的強烈電磁波中。
5. 接地(Grounding):
地球會持續釋放自由電子,當你與地面有直接接觸時,這些電子會被身體吸收。你可以赤腳走在草地、沙地或泥土上,讓皮膚直接接觸大地,幫助吸收地球的天然電能。這樣的接地行為可能有助於減少發炎、改善睡眠與情緒。
6. 自然療癒時光:
上下班途中可以順路停留一下公園。大自然是低電磁波的環境,即使只是短短 5 到 10 分鐘,赤腳踩在草地上、樹下靜坐,都能有效調節身心、平衡日常壓力。像是健行、園藝或單純在公園散步,都是有益身心又能降低 EMF 暴露的好選擇。
7. 創造無科技空間:
在家中設定一些「無科技區」,例如臥室或餐廳,禁止使用電子設備。這樣不僅能減少電磁波,也有助於創造更寧靜、專注的生活環境。
8. 練習「什麼都不做」:
類似冥想的概念,靜靜地「什麼都不做」,能幫助大腦與身體重啟、放鬆。這是一種簡單卻有效的身心修復練習。
結論
在這個科技高度依賴的時代,各種裝置與技術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也幾乎不可能完全遠離。現代社會讓我們暴露在前所未有的大量低游離人造電磁波中。因此,採取謹慎態度,實踐各種簡單有效的 EMF 保護方法,正是許多 FP(Functional Patterns)實踐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不僅有助於降低長期健康風險,也能幫助我們更貼近自然、回歸平衡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