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在健身、復健與健康領域中,「癒合」這個詞經常被提起。拉傷腿後肌?休息並冰敷就好。肩膀又扭到了?去看物理治療師。這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循環:我們努力訓練,受傷了,修補一下自己——然後再重來一次。

但如果,我們的目標不該只是「癒合」呢?

在 Functional Patterns,我們相信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再生」——不只是從傷痛中恢復,而是讓你的身體與動作方式產生適應性的改變,避免同樣的傷害再次發生。這樣的觀念轉變,會徹底改變一切。

 

癒合的陷阱

癒合是身體對傷害或壓力的自然反應。包括發炎、疤痕組織形成、疼痛隨時間減緩等。這些都是短期機制,目的是讓你暫時恢復功能——但它們並沒有處理導致崩潰的根本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陷入同樣的循環:

1.在訓練中過度施力(伴隨著錯誤的動作模式)

2.受傷

3.休息或復健到剛好能回去訓練

4. 然後再度重複


身體雖然「癒合」了,但你的動作方式並沒有改變——功能性失調繼續累積,傷害也就反覆發生。你真正做的,其實只是為了更深層的系統性問題貼上一個創可貼。

事實上,2020 年發表於《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的系統性綜述指出,反覆性傷害在業餘與專業運動員中都非常常見,其主要原因是復健不完全或動作失衡問題未被解決。




再生:為長遠健康重建身體

「再生」與「癒合」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不只是修補已損壞的部位,更是一種從根本重建的過程,讓身體系統恢復完整性——尤其是你的生物力學結構與神經系統功能。

當你改善走路步態、調整關節排列,並在正確的動作模式中建立肌肉時,你不只是癒合,而是在再生。這是一種讓你的身體系統變得更有韌性,而非僅僅能運作的過程。

根據 2019 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結合本體感覺與全身統合的動作訓練,有助於神經可塑性變化,不僅提升協調性,也降低了受傷風險。

這正是 Functional Patterns 的核心理念:以尊重人體設計的方式訓練身體,協助其自我再生。這不是追求華麗的動作或機械式重複,而是著眼於長期的生理改變。

 

為什麼「再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如果你的神經系統總是處於高度警戒狀態——被壓力、睡眠不足、過量咖啡因或慢性疼痛刺激——它就無法將資源用於再生。這會讓身體長期困在「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模式中,關閉副交感神經負責的消化、睡眠與組織修復機能。

但當你的動作變得更有效率,身體就能減少在混亂中求生的能量消耗。那些原本用來補償動作失調的能量,現在可以被用來修復組織、關節與其他維持無痛移動的系統。

2018 年發表於《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的研究也證實,正確的動作再教育不只減輕疼痛,還能增強自律神經功能,進一步支持身體的再生能力。

不過,你不必只聽信研究數據。Functional Patterns 已經累積了數千個真實案例,證明人們不只擺脫疼痛,更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運動能力。





三年專注訓練後的成果:

Travis 完全擺脫疼痛
 體態重回正位
 身體功能恢復如常
 連消化系統問題也明顯改善
 最棒的是,他不只擺脫了疼痛,現在在短跑與拳擊領域的表現比以往更出色!

這就是當你用內外一致、精準的方式訓練身體,會發生的改變。在 Functional Patterns,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解決你的疼痛,而是幫你從根本重建身體的運作基礎,為你的人生奠定長遠的健康。

優秀的指導來自 @hunter_liu_ 

 

結論

癒合,或許只能讓你回到原點;而再生,才能真正推動你前進。

在 Functional Patterns,我們的使命不是暫時「修補」問題, 而是幫助你徹底擺脫傷害的循環,開始打造一個不再對抗自己、而是與自己協作的身體。

因為真正的健康與體能,不是靠「硬撐」痛苦來達成,而是透過正確的動作模式,讓痛苦根本無需存在。


 

參考資料 : 

1. Rücker, A., Faude, O., & Bizzini, M. (2020). Reinjury patterns in elite and recreational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6(1), e000747. https://doi.org/10.1136/bmjsem-2020-000747
2. Taubert, M., Villringer, A., & Lehmann, N. (2019). Learning-related gray and white matter changes in humans: An updat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3, 408.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9.00408
3. Cheatham, S. W., Stull, K. R., & Kolber, M. J. (2018). The effects of self-myofascial release using a foam roll or roller massager on joint range of motion, muscle recovery,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2(1), 247–254. https://doi.org/10.1016/j.jbmt.2017.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