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Taiwan 翻譯
原文網址連結
前 言
人體是一項令人驚嘆的工程奇蹟,而腳踝關節正是一個絕佳的例證。
腳踝關節不僅擁有出色的多方向活動範圍,還能在高強度運動中承受相當於體重 13 倍 的壓力 (1)。這些特性使腳踝成為人體功能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走路、跑步及維持平衡都至關重要。然而,正因為其活動幅度大、負荷又高,腳踝也極易受傷。
對於這個獨特關節的傷害管理方式多種多樣,但在整體健康產業中,較常見的處置方式包括:貼紮(taping)、支架(bracing)與石膏固定(casting)(2)。
本文將深入探討一種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腳踝管理方式——腳踝肌內效貼布(KT Tape)。我們將介紹什麼是KT貼布、其用途與好處,同時也會探討這種方法是否真的是處理腳踝扭傷或提供支撐的最佳選擇。
什麼是KT貼布?
KT貼布(又稱肌內效貼布,或K-tape)是一種具有彈性的棉質貼布,設計上可沿縱向延展,同時在橫向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它模擬皮膚的彈性,能夠在不限制所有方向動作的情況下,達到治療或復健的效果。
KT貼布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調整貼紮方式與施加張力,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儘管KT貼布早在1970年代後期就已開發出來,但直到2012年左右才開始廣為人知並受到關注。因此,目前關於其有效性的研究仍相對有限,尤其是針對腳踝使用的研究——無論是用於腳踝扭傷還是腳踝支撐的部分——都仍較為稀少。
腳踝KT貼布的潛在好處與限制
一般而言,KT貼布應用在腳踝時,可能具備以下一項或多項效果 (2):
透過降低**痛覺傳導(nociception)**來減輕腳踝疼痛
• 為腳踝周圍的肌肉與關節提供支撐
• 協助腳踝肌肉與關節的正常活動
• 增進腳踝的本體感覺回饋(即對身體位置的感知能力)
• 減少腳踝腫脹、促進迴圈
KT貼布對腳踝疼痛的潛在幫助
KT貼布其中一項較為突出的潛在效益,是可能有助於減輕腳踝疼痛。不過,它的實際效果仍因症狀的嚴重程度與類型而異。
這項作用機轉被認為與**「閘門控制理論」(gate-control theory)或稱「疼痛閘門理論」有關。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藉由引入一種新的刺激,可以干擾大腦對原本痛覺刺激(nociceptive stimulus)**的感知。
當KT貼布貼在皮膚上時,會產生機械性的壓力感受,大腦會接收到這個來自皮膚的觸覺刺激。由於大腦會優先處理這種來自貼布的機械訊號,進而減弱對疼痛訊號的反應,從而達到部分降低疼痛感受的效果。
你可以將這個過程想像成「關上閘門」:疼痛訊號就不那麼容易沿著神經傳導到大腦,疼痛的感覺也就被「攔截」了一部分 (3)。
KT貼布所提供的支撐作用與本體感覺回饋的提升,有助於減輕軟組織的負擔,並促進肌肉啟動。這樣的雙重效果,整體上可能也會進一步降低疼痛感受。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上述這些好處是目前廣泛提出的假設,但實際成效仍存在爭議。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相當不一致,對於KT貼布的整體有效性,目前仍未有明確結論。
雖然KT貼布在不限制關節活動度的前提下,可能提供前述的幫助,但它的限制也相當明顯,特別是在實際應用情境上的侷限性。例如,KT貼布本身具有的彈性其實非常有限,意味著它所能提供的關節支撐其實極為有限。因此,它可能只適用於需要極少量支撐的情況,例如:腳踝扭傷的後期恢復階段,或是**輕微的關節過度活動(關節鬆弛)**等狀況。
KT腳踝貼布真的是處理腳踝疼痛、扭傷與不穩的最佳方式嗎?
KT貼布確實在緩解疼痛與支援關節穩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
「這些疼痛與不穩的症狀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或許,我們該退一步思考:為什麼身體無法建立與維持良好的腳踝排列與控制?
甚至,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腳踝姿勢與功能狀態」?
當我們選擇以KT貼布來單純舒緩症狀時,其實是以**「分開看待身體部位」的方式在處理問題,而不是將身體視為一個整合運作的系統**。這種做法就像是:
「拿一桶水來滅森林大火」——遠遠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因此,儘管KT腳踝貼布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助益,但它可能不是最全面、最根本的處理策略。我們應該以全身整體運作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才能更深入理解那些疼痛與不穩背後的根本原因。
在 Functional Patterns,我們的核心目標是先從人類動作的根本面向著手。這些動作是人類作為一個生物體所具備的基本功能。
根據多項重要研究,這些基本功能包括:跑步、走路、站立與投擲,在 Functional Patterns 的術語中,這四項動作被稱為**「前四大基礎動作(First Four)」** (4)。
透過學習、辨識並矯正基本動作中的功能失調,我們就有可能建立一個能夠應對各種動作需求的身體——這些需求當然也包含與腳踝相關的動作,但絕不僅限於此。
讓我們透過一個具體案例,來更深入理解這個觀點:
想像有一個人經歷了多次腳踝扭傷。很可能,這並不是單純的偶發事件,而是背後有其生物力學上的原因。當我們更細緻地觀察這個人「跑步、站立、走路、投擲」等基本動作時,會發現他在每一項動作中都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功能失調——那就是**「O型腿」(bow-leg)**。
「O型腿」的特徵是:膝蓋朝外彎曲,雙腿呈現弓形(可參考下方圖示)。這種姿態通常是長期錯誤的肌肉施力與負重模式所累積而成的結果。當身體出現這樣的偏差時,會導致下肢力量與重量分佈不均衡,進而使腳踝更容易往外翻轉,導致扭傷與不穩(如下圖所示)。
要真正解決腳踝的問題,當然不能只是針對腳踝本身著手。相反地,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的觀點——從整條腿,甚至延伸到整個身體的整體結構來看。唯有透過這樣的宏觀視角,才能真正理解腳踝問題的本質。
這樣的觀察方式,會讓我們意識到:腳踝的功能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足部、膝蓋、髖關節、胸腔、手臂等部位皆有密切互動與連鎖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人所經歷的腳踝問題,其實只是整體功能失調模式的「表現」之一,而非單一孤立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當我們用這種整體觀來看身體時,也就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與方向。
延續先前的案例,要改善這位個體的狀況,首要之務就是對抗導致「O型腿」出現的根本力量與習慣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腳踝反覆外翻、進而導致扭傷的可能性。
要達成這個目標,這個人必須學會如何以對抗自己功能失調的方式來使用身體。而最合理的做法,就是針對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動作模式進行訓練——也就是 Functional Patterns 所提出的「前四大基礎動作(Big Four)」:走路、跑步、站立、投擲。
透過這些基本動作,讓整個身體整合發力、對抗失調的運動模式,腳踝也會越來越不容易外翻,發生扭傷的機率自然也會大幅降低。
這正是 Functional Patterns 的核心理念——以「整體系統」的觀點來處理問題,而非只針對症狀。
有趣的是,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僅能改善腳踝的功能,更有潛力提升整個身體的動作表現。事實上,只要強化 Functional Patterns 所提出的任一「前四大基礎動作」,幾乎都能對其他動作產生正向影響——畢竟,這些動作是人類運動功能的核心根基。
透過從整體系統下手,而不是只針對症狀,Functional Patterns 的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效果。這種觀點也正好體現了這樣一個核心信念:唯有整體性的觀點,才能帶來更全面且持久的成果,相較之下,那些如KT貼布等「局部對症」的方法,往往只能短暫緩解。
結論
KT腳踝貼布是一種在處理腳踝疼痛與不穩定時相當常見的介入手段。儘管它有其效果,但多數情況下,它其實只是針對深層問題的表面處理方式。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腳踝傷害常在非接觸型運動中發生,甚至沒有外力衝擊也可能造成扭傷。這就引導我們去思考:是什麼樣的生物力學問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研究指出,高達 73% 經歷過腳踝扭傷的人,會反覆出現扭傷與慢性不穩定的狀況 (2)。這說明了一個重要現象:即便是看似無害的小扭傷,若不從根源解決,也可能演變成反覆性傷害與更大的身體問題。
這也正是 Functional Patterns 的核心宗旨:全方位考量身體的各個部位及其相互關係,辨識功能失調,並透過符合人類演化本質的方式重新訓練動作模式。
這不只是學習「應該怎麼動」,更是關於如何以最符合人類生物學本質的方式來支持你的健康——像是調整光照環境以設定晝夜節律(生理時鐘)、攝取高品質水源、選擇低毒高營養的飲食,等等。
這當然是一個廣泛且深奧的主題,但如果你想開始實踐,**Functional Patterns 的「10週線上課程」**是一個極好的起點(課程連結:The 10-Week Online Program | Functional Patterns)。
這套課程將帶你掌握基礎觀念,建立自我訓練的良好根基。如果你面臨較複雜的問題,也建議你與Functional Patterns 認證教練合作。你可以透過下列地圖找到離你最近的教練(連結:Find a Practitioner | Functional Patterns Worldwide)。
是時候掌握你的腳踝健康、啟動整體改變了嗎?就從 Functional Patterns 開始。
參考資料 :
1. Brockett CL, Chapman GJ. Biomechanics of the ankle. Orthop Trauma. 2016 Jun;30(3):232-238
2. Kim, JH., Cho, MR., Park, JH. et al. The effects of Kinesiotape on acute lateral ankle sprain: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19, 125 (2018). https://doi.org/10.1186/s13063-018-2527-5
3. Kugelmann, R. (1997). The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of pain: gate control as theory and symbol. Theory & Psychology, 7(1), 43-65.
4.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five-ways-humans-evolved-be-athletes-180978333/